家人们谁懂啊!一提到留学中介,是不是满脑子都是“画大饼”“踩坑”“交完钱变路人”的剧情?但最近我朋友圈里好几个学霸姐妹,居然不约而同提起一个名字——老席留学。而且画风清奇,不是那种“哇offer拿到手软”的浮夸风,而是悄咪咪说:“老席这人吧,有点东西…”

说实话,我一开始是怀疑的。这年头,留学中介能靠谱?直到我扒了扒他家口碑,好家伙,直接刷新认知!今天咱们不吹不黑,就来唠唠这个被称作“留学界海底捞”的老席,到底藏了什么猫腻?
1.“猫腻”一号:他把留学规划做成了“灵魂拷问三连”
别的中介开口就是“亲想申哪个学校?”,老席第一句永远是你自己都没想明白的哲学问题:“你十年后想活成什么样?”“你半夜睡不着琢磨啥呢?”“如果不考虑钱,你最想研究啥?”
2.“猫腻”二号:文书老师可能是“编剧专业毕业的”
别家中介文书打开全是“自幼立志…刻苦学习…”,老席家的文书,据说经常让招生官笑出眼泪。有个男生写自己沉迷修复老物件,文书开头是:“我外婆的破收音机和我爸的二手单车,见证了我如何把‘废柴’变成‘宝藏’。”——结果申上了新加坡某理工名校的设计专业。
更绝的是,他们连“为什么选新加坡”都能写出花。不像模板化的“学术氛围浓厚”,有个学生写的是:“我想在能把海南鸡饭当学术燃料的地方,研究热带城市可持续发展。”(这波属实是把美食和学术拿捏了)
3.“猫腻”三号:他们好像偷偷开了“留学生存模拟器”
别的中介交完材料就装死,老席团队居然搞“行前特训营”。比如教你怎么用Singlish点咖啡(“Kopi O Peng Siu Dai”懂的都懂),怎么在组里对付划水队友,甚至连“如何优雅地在湿气里保住你的旗袍不发霉”这种冷知识都教。(学生吐槽:“比我妈还啰嗦,但真香!”)
说到这儿你可能要问:这不算猫腻吧?
哎,这就是老席最“鸡贼”的地方——他把本该是基础服务的东西,做成了让你惊呼“还有这种操作?”的体验。就像你去餐厅以为点的是盒饭,结果人家给你上了顿米其林,你还怀疑:“这老板不亏本吗?”
4.关于口碑的真相:为什么有人黑他?
我扒差评的时候发现个有趣现象:吐槽老席的,八成都在说“管太宽”。比如有学生抱怨:“连我谈恋爱都要劝我保持清醒?!”,结果点开详情——好嘛,原来是学生想为对象放弃名校offer,老师直接开启“人间清醒模式”:“爱情要是经不起异地,你飞过去就能锁死吗?」
还有人说他们“挑学生”,背景太差的劝你gap一年提升背景。这…难道不比收钱画大饼强?(此处应有李佳琦画外音:“清醒一点啊同学们!”)
5.新加坡留学的“隐藏副本”被他们玩明白了
为啥主推新加坡?老席团队有个神比喻:“新加坡就像留学界的优等生宿舍——面积虽小,五脏俱全,而且隔壁桌(指其他专业同学)可能坐着未来诺贝尔奖得主。”他们不跟你扯什么世界排名,反而会说:“在这里,你上午在实验室搞科研,下午就能溜去滨海湾看展,晚上在hawker centre(熟食中心)和全球顶尖建筑师拼桌吃叻沙。”
更狠的是,他们连新加坡的“缺陷”都能转化成卖点。比如有人说新加坡太小,他们就说:“对!所以你的社交圈会像压缩饼干,咬一口全是精华。”(这脑回路,绝了!)
唠了这么多,其实就想说:老席留学的“猫腻”,本质是把留学服务从“代办公”变成了“人生改造营”。他们最狠的一招,是让你在申请过程中突然开窍——哦原来留学不是为了混文凭,是去找到自己最舒服的活法。
最后抛个灵魂问题:你们遇到过那种让你又爱又“恨”的老师吗?就是管得比亲妈还宽,但事后想起来恨不得给ta磕一个的那种?评论区等你故事!(如果没人说我可就尴尬了…溜了溜了)